科學基本上是尋求一種普世性標準的方法,個體的獨特性常常是被排除在外的。心理學做為一門學問,自喻為科學,但在很多層面上卻無法用科學將人的心理概念給概約化,或者說,一旦被概約化後人就失去的人的價值(和其他生物沒什麼兩樣)了吧。


去年這時候念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可以去看看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心理疾病衡鑑手冊(DSM-IV),會發現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疾病是人定義出來的嗎?大多數心理疾病不若生理疾病,有確切的傷口或者腫瘤癌細胞可以被確切觀察到,並非一種質的變異。

更多時候,心理的正常與不正常只是在一條線上的不同位置(正常人在中間,不正常的人在兩邊),可以說是量的差異。就像智力測驗的常態曲線分布,一般人多分布在平均值為100,標準差為15的左右各一個區間內,請問那些在三個標準差之外的人就真的該被我們貼標籤嗎?那麼天才也是不正常啊!那為何我們希望自己擁有過人的智力,羨慕那些聰明的人?而那些比較不聰明的人為何飽受被歧視之苦?


憂鬱症也一樣,定義非常的模糊,是
1連續低潮兩個禮拜,有憂鬱悲傷的情緒或是失去興趣或喜樂
2有失眠的任何一種徵狀
3食慾不佳或體重減輕,也有可能是食慾增加和體重增加
4沒有能量
5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6無法專心、思考、做決定
7常常想到死亡或者自殺
一定要有第一條和二到七條中任四條才算是憂鬱症。

要我是醫生大概判不出來吧XD而且這樣說說我也得過憂鬱症啊!哈哈
這樣一來誰沒得過憂鬱症啊?新聞報導說全世界罹患憂鬱症的人口增加一點也不足為奇,會去看醫生得到這樣診斷的人變多了就會變多阿,誰說古代人不會憂鬱的?他們只是沒有被診斷出來嘛!(惡搞的意味真重)

可是這樣的結果是什麼?人們真的有被心理治療治癒嗎?少之又少。有的心理疾病像感冒,得了治好又發,反反覆覆。


被貼標籤的人日子不好過,老師在第一堂課對大家說"污名化"的嚴重後果會使患者再跌入自己的症狀裡,僅只是因為遭到異樣眼光的對待。若真是如此,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應該教大家正視心理問題,對"疾病"一詞重新定義?不同的定義像是不同的窗戶,讓你對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邏輯理解,很重要的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