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是對當代藝術很頭痛,因為很難了解創作者的理念,更大的困擾是,其實自己並不喜歡這些作品。
藝術是人概念的媒介,我總是這麼相信著,自古至今人們追求著類似的目標--美,只是透過不同的技巧與形式表現。

但是每看一次這種展覽,這一種信念就被打擊一回,現代人在追求的和以往真的有所不同。在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美的時代裡,美是不是不再是藝術的標準?那什麼是我們現在的標準呢?就算不是單一的,總是有個底限吧。底限在哪?
我對於美的想法,是一種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恆久性,和能夠引起人心共鳴的意義。美並非只是唯美,人不可能活在全然美好的世界裡;好的作品也許描繪的是人生的黑暗面,卻能夠讓人深刻的思考與找出生命的積極意義。


當我把這些作品放在如上的標準裡檢視,他們似乎是完全不符合的。
意義本身的曖昧不清或者是流於表面,讓觀賞者充滿著問號,也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者他們只是為創作而創作?這世界沒有幾個天才可以不需要思考就能創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若是這樣藝術的價值何在?既不美也不是諷刺現實,沒有嚮往沒有苦心孤詣的投注,連擺在家裡觀賞都不太想。


而這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藝術"的東西。我不懂。
甚至是有點生氣吧。
他們的定位不明,既不像泡泡糖歌曲會讓人琅琅上口,也不是紅樓夢那種嘔心瀝血之作。
當純然只呈現一種人性的赤裸與自我而未經修飾時,問題顯而易見:大多數的人並不思考就全盤接受了這世界給予的一切。我們習慣於msn的對話,電視裡的偶像節目,祖先傳下來卻被以訛傳訛穿鑿附會的成語....一種對於美的理解力的下降。這能夠算是進步嗎?

就算都是果凍,也有分好吃和不好吃的。拜託!



關於限制的消失

當一切都沒有了限制,現代人品嚐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時也經歷著孤寂與恐慌。孤寂來自於不願再被束縛,生命與創作不再是為了求別人理解而僅是表達自我,溝通開始瓦解,因為拒絕可能伴隨而來的妥協。恐慌是現代人無法突破前人,到不了那些高度;其實人類不斷的活在過去光榮的陰影之下,從希臘羅馬這樣的情況反覆的出現:文藝復興等等的時代,高舉恢復以往榮光的口號。這是為什麼?

當限制消失,人性不被禮儀包裝,精神不被藝術訓練,表現出來的是未經修飾的無知與蠻勇吧。





-----------------------------------------------------------------------
果凍時代——中國當代藝術新勢力(引自策展人的話)
文/張晴

一、何為果凍時代

一定比例的食用明膠、水、糖和果汁,有時會在其中加入固體狀水果:這就是果凍。

據傳果凍首先是由回師的十字軍傳入歐洲。事實上,「果凍」一詞來自於法語(gelee)「冰凍」,意為凝膠狀1。據傳,最早的果凍是用鹿角製成。將鹿角泡在水中,待柔軟後放入加味的溫水,等鹿角中的膠質溶出後再倒入容器,冷卻凝固為凍即成。一九六○年代2日本首先將其引入工業化生產。一九八五年3,中國天津長城食品廠引進了第一條果凍生產線。果凍一經面市,風靡全國4,從此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果凍生產國5,年產量五十萬噸,年產值約八十億元。至二○○七年,果凍在中國共歷時二十二年,與一九八○年代的人共同發育成長。

而今他們都陸續進入青春。

全球化浪潮中,中國的經濟紐帶如同他日益豐富的生產線6,通過各種環節和世界工廠相連。政治大局承平日久,標語和口號褪色成一個背景。盛世初展7,社會轉型迅捷,消費時代成形,市場經濟無所不在。一夜暴富的神話淡去,網路泡沫隨之升騰。現實生活平庸而常規化,好似歸附於吃飯穿衣這般本真,又仿佛困於世俗蠅利、凍結在塑膠外殼中,無法發足飛奔。總之,一切的焦點回溯生活。
而生活就是一粒凝結的柔韌的果凍:摻雜著各種汁液和物質、看似透明實則很難觸到焦點的果凍。作為零食的果凍,不具備明確的「西方」或是「中國」的標誌,而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定義。世界貿易潮流的裹脅之下,果凍們的牌子一樣口味相似。但同時,果凍們也具有細微的差異:它們感染到了消長不定的文化隔閡。太平洋,大西洋……西方的衝擊淤積成灘塗,再與本土的流派會合,在相互衝撞中消融彼此的邊界。目之所及都是極大豐富的產品的這個時代,在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上游,是混雜了國際元素的泉源,成為這個時代的飲用水和各種食品的原料。
以往,沒有人對此熟悉。

水、糖、果汁,添加物,全都變化了。人也變化了:自由與孤寂;開放與自我;純粹與透明——這個時代嫁接出的變異花朵,矛盾叢生。童年短暫如夢境,青春譬如朝露,成年期卻格外漫長,以致面對著各色精美啫喱?卻毫無食欲,甚至無處揀選。以富含纖維素為號召的果凍,實際上沒有任何結構性的支撐。它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輪廓有賴於它的容器,而不是它自身。換言之,它的形態是模糊的。無獨有偶,果凍時代的年輕人一面標榜「自我」,一面卻又常閃爍著空洞的眼睛。自我被奮力高高舉起,卻又缺乏實際的內容。

農耕文明的底蘊和商業文明的滲透,我們既穩定又搖晃不安,恰似一粒甕中果凍。

當然,非固體也可以成為一種立場:一種抗拒被塑形的立場。在生活中,在創作中,果凍人們也追求風格,但是在性格上這一代人有一種反抗成為前人定義的形象的趨向。然而,在他們拒絕成為別人要求的那個類型的同時,恰又不可避免的受到時代和文化環境的塑造8。 經過模具塑形的果凍具有流暢的美麗外觀,但它的外形仍然是脆弱的。果凍人們一面要求擺脫前輩對自己的期待,卻又缺乏修煉的參照物。於是外界刺激性資訊的紛擾更令人迷失。這些都導致了果凍一代為了抗拒塑造而形成的緊張:他們往往在自負的同時感到自卑,明明客觀條件良好,卻往往在人前內向而焦慮。於是,性格也就演變成了極端,甚或無端。

從人類個體的胚胎期開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過程中,個體心理從低級水準向複雜高級水準變化發展9。總體而言,人類個體的發育成熟大約為十七八歲。在發展心理學中,從出生到成熟被視為廣義的兒童期。個體的發展就是由於兒童本身和環境間的互動。發展的歷程具有跨文化的普通性,同時也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個別差異。由於社會的轉型,當前果凍一代出生以來面對的生存環境格外的複雜,也格外的孤立:他們面臨著新的解構危機10——與家庭、與學校、與重要他人、與社會的聯繫都在新的生存環境中開始變得脆弱。英國有iPOD世代11,有NEET族12,日本有干物女13,3P族14。中國有果凍一代。

實際上,果凍時代僅對果凍人生效,其餘的人,由於外部環境、思考以及行為方式的截然不同,不過霧裏看花,難以探其究竟——首先便是,不能用出生年代來命名這一代人:那將是人為的斷代史,更易造成其實並不存在的分裂和對立。標記我們的是進入群體的時間,如同果凍的出廠日期:哪一年進幼稚園?哪一年上高中?哪一年大學畢業?建國以來教育的軌跡首度這般完整,完整得堪比工廠流水線。它取代了半個世紀以來發生在歷史中的各種風潮和事件所形成的各異的生活經歷,是幾乎唯一的標準化線性集體記憶。

我們是第一代擁有法定完整學校經歷的孩子們。學校經歷的客觀延長是機遇,是前所未有的壓力,更是一種生命歷程的改變:在學校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中,生理上的18歲不再能代表成人。與社會直接接觸的延遲造成了青春期的相對延長,進而形成了「不想長大」的普遍心理。

一九八三年——引入果凍生產線的前兩年——獨生子女政策開始正式實施15。

家庭結構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也開始急劇的變化。複合家庭、直系家庭越來越少,而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則越來越多16。我國由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總數一九五○年為一八一六件;自新《婚姻法》於一九八一年公佈後,中國的離婚率一直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一九八五年離婚數為45.8萬對,離婚率為0.44?17。二○○六年的上海,離婚人數為3.7萬多對,其中幾乎每三對打離婚官司的夫妻中就有一對是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夫妻18。中國建國後出現的離婚率變化,在城鄉之間也有明顯的差別。城市的增長一般高於鄉村: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的十年裏,上海和北京離婚率分別提高了512倍和319倍,而同期中國離婚率只上升了211倍19。傳統和新型家庭形態之間短暫的分裂間期遠遠不夠人們去適應,因此對人際溝通模式的不適應也成為一種常態20。「生活安穩」成了一個老年辭彙:雖然事實上並沒有人生活在動盪之中。果凍化的城市文化不由分說地主導了社會:每個人埋頭於個體生活,神經發達,感覺敏銳,動不動就倍感生活的騷動——還要人為地放大並因此焦慮。浩劫不再,他們卻習慣於自我愛戀,自我封閉,自我折磨,且欲罷不能。網路作為他們的典型生存空間,充斥著大量的自拍照片。但是同時,又有太多的果凍人躲在自己的空間中,消極甚至拒絕社會或人產生聯繫。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喜愛折磨自己的身體:一連串的耳洞、唇環、臍環、舌釘……家庭的變異或許是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之一。有關調查表明21,離異家庭的兒童存在個性的偏異;男童更易趨於孤獨、倔強、情緒不穩定、難以適應外部環境、喜歡冒險等傾向。在離異家庭中,子女接受的負性情感多,積極情感少,因此對人對事會產生消極認知,行為倔強。此外,離異家庭兒童情緒不穩定人數比率顯著高於和睦家庭兒童,更易出現焦慮、擔憂、鬱鬱不樂及強烈的情緒反應。可能與其對家庭爭端無所適從、無法平息,也無力扭轉局面有關。長期恐懼、壓抑進而發展為沉默寡言、孤僻或易於衝動,造成向外尋求安慰和刺激的性格兩極分化的現象。太多進入青春期的人延續了獨生子女童年的孤寂。這類孤獨如影隨形,以至於隨處可以發現嗜毒般的自閉和揮霍的自傷。

當然,孤寂的背面是自由。恰如果凍不受拘束的形態。之前那個灰色、煙塵初揚沒有彩色果凍的年代是黑板上的粉筆印,很輕。若說一九七○年代出生的人們在年輕時猶懷揣現代化的夢想,既熱愛西方又批評傳統,情到深處,對二者愛恨交加,卻又難以割捨22;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人們已完全不同:現代化是疾速進行時,他們第一批湧入沒有國界的資訊潮,開始化身為地球村裏的某處終端,無限且隨時地和另一處連線。果凍一代,天生的開始用電腦軟體進行創作,以多媒體為作品形式。對他們而言,新媒體不新,因為它本就是一種現在進行時的技術手段。邏輯上,這必將導致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形成。網路時代簡直是為了補償果凍人們前所未有的孤寂而誕生的,各種資訊快速彙聚如高速公路上連成流暢線條的車燈。各色問題又如車燈般互相超鏈結,消弭了問題的等級性。從人類學意義而言,一旦集體主義和國家主義試圖以決定論的方式考察社會與個人時,個人主體就融化了23。而今,隔了這樣長久,天賦個性的主體構成了新一代的機體——生來為「我」,在時空中一點一點完滿起來又殘缺下去的「我」——在向人性真相急速靠近的過程中,又被社會轉型中泥沙俱下且晃動的市場經濟再度扭曲變形。

果凍時代,商業文化大行其道,英雄主義貧乏。新炮製的果凍一代,鮮亮自在,有時盲目勇敢。

近二十年來,文化針對性如萬花筒般變化多端:果凍人警惕狹隘民族情感的動向,關心商業部長的發言和各大部長省長的任職調動還有國防裝備,伊拉克的撤軍法國總統大選和肯亞墜機事件,再加上本市柴米的價格漲跌。於是果凍人不再是選擇描述世界和生活,而是創造世界和生活。不再把世界和生活看成某種樣子,而是決定觀念和行為的樣子。事情原來如此,其實也可以是另一種結局。過往的柏拉圖哲學或者反柏拉圖哲學都是線性的制度內的體系,果凍時代出生的人奉行非線性的無章法的拼貼的哲學,是一個混沌沒有界限卻融為一體的果凍;往天下看去,又反射到自己。世界是一張因陀網24。一個人是一粒果凍,隔著一段距離鑲嵌在網上,在彼此的折射中形成無限的聯結。沒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也沒有人可以被完全理解。

因此自我是新的。「新」是必然。「新」是一定。「新」變成一種偏執:從未有人使用過的思維方式、從未發掘過的想像可能、從未展開過的未來神話。與眾不同要付出的代價或許是表面的孤僻,孤僻得像果凍一樣甜美,是飛蛾撲火一般不斷的分裂,是一次一次肯定自己青春又不願進入青春。

比如他們大多認同或本就是一個手工癖。手工,包含著「只此一件」的私家創意,是活動手指的快樂事件。是類似於孩子們手工課上疊紙工的玩耍,同時又包含著個性的細膩與宣揚。惹人喜愛的還有拍立得相機:那種全宇宙唯一一張的獨特色調和絕妙氣氛,是自身存在感與意外性的完美結合。

「我」生在混合的果凍裏。「我」很純粹。「我」走出流水線,又走入豐富但扁平的時間。

幾乎不再有缺少廣告的城市與鄉鎮。包裝紙上不會只是一種文字,甚至連母語都不再是純粹的母語:它夾雜了網路的、生造的和其他各大洲的辭彙和句法25。但生活卻仍然是純粹的:加再多繁雜的汁液和物質,果凍還是果凍。這樣的純粹生活透明如膠質。真實而透明,討人歡喜,也容易坍塌,惹人厭煩。在多元的當代文化語境中,堅定的自我、純粹的心態都有助於找到適合個人風格的表現切入點。有一些人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視野和語言形態。厚重的、沉悶的,有意無意就被淡化了。

在經濟時代裏果凍人叫囂著最原初的人性。情感的波瀾及心靈深處的感悟被綻露出來。剝去外殼的果凍總是閃閃動人——也正因為閃閃動人而透明。那種純粹的光彩缺乏歲月的混濁與力量。短短二十多年,自省與借鑒雖然可以模擬出累積的體驗,卻始終欠缺一種厚度。沉重是沒有了,但容易淺薄。書不耐煩看了,只看繪本。生活目標懶得去考慮了,隨便存活。「好看卻沒有營養」的果凍特徵,正是果凍人和他們創造的諷喻。單一的口味和單一的狀態讓果凍只能滿足貪圖新鮮的孩童。也有人靜下心來拿生活常態做掩護,表面化的創作成就了另一種深刻。


二、果凍人的世代生態

五○年代的人高舉英雄主義26。六○年代的人懷揣理想主義27。七○年代的人則是實用主義28的踐行者。八○年代是果凍時代。果凍時代是對新生代核心精神的概括。

很難想像,中國的藝術歷史從一九七九年至今29,在短短的二十九年中,無論是文化思潮,還是藝術樣式,無論是藝術觀念,還是藝術語言,從模仿與嫁接,再到探索與創新,瞬息萬變。在同一個十年中,藝術史的知識和藝術觀念,都隨時會被藝術現象所顛覆。很難說這是文化的復興還是文化的變異,文化針對性像壞了發條的時鐘,瘋狂而無序地飛轉。藝術家在戰慄不安中面對著變幻的學術思潮與藝術市場。以往對美術史世代關係的研究一般都以各朝代的藝術樣式為分段比較,我們面對的今日藝術已將之縮短為十年一變、五年一變、甚至兩年一變。在此,無法用慢與快來描述藝術的進步或者文化的貢獻。只能以置身其中一起轉動、一起來面對藝術流變的速度與態度,將今天的藝術與未來的藝術不斷連接。因此,在這一特殊的藝術背景下,當我們回顧一九七九年以來中國的藝術時,發現它是從對人性的回歸,對文化傷痕的反思與揭示,再到集西方百年藝術浪潮和藝術樣式與一九八○年代中國知識份子對新知的狂熱燴於一爐,超快速的生爆熱炒。一九八九年之後的藝術30則是全面進入了沉潛與清理階段,逐漸過渡到玩世現實主義、新生代、政治波普定局藝壇。時至今日,果凍時代在全球經濟文化交織的維度上脫穎而出,以它特有的文化性質和獨特的語言,書寫著未來的藝術史。

果凍本身,果凍城市,果凍情結,造就了屬於果凍人的時代。一個都市文化充盈的視覺系透明時代。即便如此,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域與文化差異明顯,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國家31。這使得同為出生於一九七○年代與一九八○年代的人們,由於地理上或文化上的不同,在審美經驗和表達情感及其對社會現實的理解與表現方式上存在著千差萬別。因此,同樣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年,對藝術的態度和藝術的樣式也是紛繁複雜。譬如,對自身心理和生活私密性的挖掘與表達、對自然與環境,城市與人類的關係的探索、對底層社會生活和草根文化狀態的描述和辨析、對國際文化學術前沿的文化轉譯與引領,對藝術自律性和藝術樣式的顛覆、對人生規律和生活模式藝術的方式重新改寫,對虛擬世界和網路文化的依賴與逍遙,這基本構成了果凍時代文化生態的特徵。

當然,果凍時代針對的是在果凍文化影響下的具有果凍精神的這些人們。
或許不是每一個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人都擁有果凍精神:甚至是大部分人。比如那些正忙於生計的新一代民工們32。比如那些隨波逐流無法自主生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的人們。但是,果凍精神代表了他們:那些獲得表達機會、能夠完滿地表達出自我內核的果凍人是如此,那些無法表達或是不懂得表達的內核模糊的人也多少擁有部分的特質、並在追求著果凍精神的實現。

敏感的果凍時代的藝術家是鮮明的果凍人。

在英語系和拉丁語系,青年藝術家們一直面臨著在「大眾藝術」俗套中經歷煎熬和選擇。而東洋的青年藝術家們也在人云亦云的潮流中或追隨或另闢蹊徑。而今中國的一九八○年代藝術家或者正走著相似的過程,在果凍時代揮發錚錚鐵骨的個性。

無論是一九五○年代裏美國垮掉的一代33,還是一九六○年代法國湧出的後現代思潮34;無論是一九七○年代日本的塑膠文化,還是英國一九八○年代的龐克和後龐克(編按:原撰文者譯punk為「朋克」,普遍使用於中國大陸地區,為了配合此繁體版專輯出版地區台灣區域讀者的閱讀習慣,將全文punk一詞改為台灣慣用譯詞「龐克」)35,無疑,都是以文化藝術作為支點,撐起對社會反思和文化思潮的轉型。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從這種尖銳的文化中看到了這個國家與民族文化的本質以及革命的篝火。人類文化由此得以薪火相傳。以往文化變革的背景是以地區的文化與歷史為出發點的。而果凍時代的文化變革,是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之下切換其變革的畫面。當看到今天果凍時代的現場的那一刻,誰還能預料未來果凍的味道和形狀呢?

正因如此,在考察與對比歐亞美等國青少年文化的基礎上,今天果凍時代的藝術樣式和語言就是中國未來藝術發展中的藝術樣式和語言。此時此刻,即便是有各國與地區文化和歷史的差異,果凍的型號和味道卻已被國際化和標準化了。很難說這是藝術的進步還是藝術的侷限——這就是果凍時代藝術的另一個側面。通過果凍時代的各種藝術的思考和實踐,我們可以共同探討果凍時代與當代世界的關係,與未來藝術的關係,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中國藝術的發展一下子拉近了在國際文化中的許多文化隔閡和語言障礙。如果這樣,果凍時代的文化圖景便也顯而易見了。

面對果凍時代,無論是世代上下時段的比較,還是他們這代人同輩間的比較,無論是從地域間的比較,還是國際間的差異比較,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藝術資源和藝術思維的方式、表現手段如同聖鬥士36從天而降,虛幻著果凍時代特有的想像空間和虛擬現實。他們每一天都在自我解剖和彼此探索,直書生命,以阿童木(編按:台灣譯為「原子小金剛」) 37飛行的速度超越著駭客帝國(編按:台灣譯為「駭克任務」)38。因此,這個果凍時代刪除了所有的世代——上下、同輩、地域的比較和差異,把所有的精神訴求和生活呼吸放入了同一個果凍時代的文件夾。


三、果凍時代的藝術特徵

全面考察中國一九八○年前後出生的藝術家,關注他們的生活方式,創作傾向及創作特徵,在當前藝術日趨商業化和模式化的時段,如何引領青年藝術家積極地進行原創,鼓勵中國本土藝術的發展並培育嚴肅的藝術態度,在二十一世紀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觀念、藝術圖像和藝術語言,任務急迫。因此,在長期考察與研究青年藝術家創作生態的基礎上,以展覽的形式全面呈現今日都市青年藝術全息生態,通過繪畫、插畫、雕塑、錄影、攝影、聲音、建築、遊戲、設計、音樂、聲音、舞蹈、電影、文學等形式,力求從各個層面和各個角度立體地呈現中國果凍時代的藝術面貌、跨領域的藝術探索及其發展趨勢,進而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中形成了果凍時代的藝術特徵:從觀念的轉換到圖像的轉換。

本次展覽結構由「嬰兒化的青春」、「未來肖像學」和「紛雜的全球化景象」三個部分組成,將分別從果凍時代人的文化、心理、形式與語言表達以及生活方式對主題進行闡釋。

1. 嬰兒化的青春

都市生活現場越來越時尚化和青春化,甚至嬰兒化。在這三種活力四射的催化劑的鼓動下,整個都市生活中正在形成三種新類型的人群。

第一種通常稱為:裝嫩。如同五十歲打扮成四十歲的模樣,四十歲的化妝成三十歲容貌,三十歲的再化妝成二十歲的氣息,趨年青化已成為了都市人的普遍心理和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前人們在大學畢業留言時,常常以青春永駐四個字作為寄語,這就是最早對裝嫩理想化的口號。而今,化妝、瘦身、整容、甚至變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常用辭彙。裝嫩讓我們的生活延長了青春時段和活力,至少讓我們在和諧的年代裏設計自我和設計生活。

第二種新類型的人是:長大的青春期。這一般是指在三十多歲的人群中,還有一批不願意脫離青春期的成年人,無論從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從打扮、表情和語言等方面,仍喜洋洋地躺在青春期的海綿床上溫存。因此,這一人群的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不相符。他們會不斷地買玩具玩,狂看動畫片,猛吃果凍。

第三種新類型的人是:嬰兒化的青春。這群人更徹底了,他們已經二十多歲了,早已進入成年。可是他們對青春期和成年期都保持恐懼,繼而在心理上和情緒上不想進入青春期。他們無論在思維方式上,還是生活習慣上都保持著嬰兒化的奶香味:玩具、奶嘴、加菲貓……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親密夥伴。在甜蜜的奶香中,他們也面臨著迷茫、焦慮、暴躁、逃避、妄想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偏激、緊張、神經質、自閉症和無厘頭等傾向,並尋求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不再故意為作品寄託深刻的涵義,而是讓自已的情感回到童年,他們生活與藝術的共同表徵是:不想長大。

在本展中,大部分藝術家是在嬰兒化的青春中蕩漾著各自的生活寫照和藝術趨勢:也只有在特殊的年代中才造就出了這一代人的特質。對於以往的藝術史,他們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樣式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們生活方式和藝術樣式是區別於新生代和政治波普等藝術樣式的。也即,嬰兒化的青春將預示著中國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藝術的基本樣式和基本語言。

2. 未來肖像學

藝術,是對自身生活和心理的反映,是對藝術本質的探究,也是對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的塑造。

中國藝術之所以有其特殊風格和語言的關鍵是具有自身的藝術形象。而在當代國際藝術交流中,能被世界所認知中國的藝術形象是什麼呢?譬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孫悟空的形象是在世界範疇中被人們認識的。然而這是以往創造的,不是今天創造的。我們今天要創造什麼樣的中國藝術形象?如何來形成中國的未來肖像學?這正是中國藝術發展的活力之源,也是當代藝術主動參與書寫二十一世紀世界藝術史的關鍵點。

在考察果凍時代的藝術家時,已能依稀發現他們正勇敢地造型,在為當代中國藝術形象起草,並日益成型。這是推動藝術自律發展的內核力:也只有塑造出與外國不同的藝術形象、與以往中國藝術史上不同的藝術形象,才能以真正的當代藝術形象立足於國內外。果凍藝術家們已通過各種方式確立了自己獨特的中國藝術形象,不但有天外來客式的怪物形象,有從中國傳統形象中提煉出的新形象,也有各種文化與幻想重疊的形象。

果凍藝術家描繪的現實與形象,與地球上的現實與形象有關也無關。果凍一代之前的人們討論問題一般囿於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等話題中討論,果凍藝術家是超越這些線性的界限,在一個更廣大的宇宙範圍裏討論問題。他們講的約會也許是在金星上,他們創造出的形象是人類的、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甚至是非人類的。他們的時空概念與以往的藝術家也不一樣,是趕超美國電影《虎膽龍威》(編按:台灣譯為《終極警探》)之五的。古代人也有對宇宙的認識,那是文人對自然的想像,對美好的想像,而果凍藝術家是從自然科學和未來幻想出發。前者是理想與想像層面的,後者是科學與未知層面的,他們全新的藝術形象力臻實現。在果凍時代的圖像前好像來到一個真實的未來世界,感受到一種無窮的形象活力。可以預測:這些藝術形象將是未來的視覺想像,由一系列新樣式和新語言構成的未來肖像學。

3. 紛雜的全球化景象

果凍藝術家的藝術思考與實踐普遍地站在當代國際視野中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與發展,這是與以往藝術家不同的。譬如,在資訊貧乏的一九八○年代,中國的藝術家一般是看《中國美術報》和《江蘇畫刊》等刊物,從中瞭解與掌握藝術理論探討和藝術創作動態。現在資訊驚人的發達,世界各地發生什麼事情在網路上在第一時間就能獲取,所以他們的創作就有可能在一個國際視野的背景下進行和形成。他們與以往藝術家的知識結構也不一樣,他們對一些新學科和先進的技術非常感興趣,比如對天體力學、生物學、宇宙等未知領域的探索,同時與國際政治和經濟及軍事熱戀,在他們QQ聊天室中交集著紛雜的全球化景象,諸如宗教、能源、戰爭、犯罪、民主、權力、人性、欲望、自殺、疾病、移民、身份、婚姻、股票、理財、消費、廣告、金剛、偶像、博客(編按:台灣慣用詞彙「部落格」)、遊戲、八卦、足球、超女、廣告、塗鴉、時髦、時尚、曖昧、性別、性感、刺激、吸毒、快閃族、同性戀、易裝癖、赤裸秀、變性術等等當下社會與生活的敏感話題,並把這些知識與問題挪用到各自的創作之中。以往人們認識的社會與生活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和目及物,而他們視野中的社會和生活還包括宇宙和網路,由此反映出來的藝術就是果凍時代的社會與生活。

除此之外,果凍時代的藝術家中有許多人稟承中國一九八○年代藝術家們對社會對生命的揭示與批判,以及一九九○年代藝術家們對生活、人生的描述和刻畫的傳統精神。果凍人們一如既往直書急速轉型的社會現實中折射出的奇光異彩及其紛繁雜亂,從中,我們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中國的民生問題與社會轉型期間的衝突與矛盾。

綜合所述,果凍時代力求對未來中國二十年的藝術思考和藝術樣式做一個立體的探求。在果凍人們嚴肅而靈性的藝術態度中感受到我們藝術的美好未來。果凍一代的藝術勢力是具有當代國際藝術視野,對本民族的藝術史和藝術未來擁有各自的理解與觀點;他們已踩上了全新的藝術起跳的跳板,並紛紛引體起跳。因此,他們對藝術的思考更為本質與個性,對藝術的實踐更為複合與尖銳,對藝術的討論更為廣闊與理性。可以想像得出他們是一群後理想主義和後英雄主義的藝術家,使得中國未來的藝術生態進入到一種浮游自律的狀態之中,因此,果凍時代將以全新的容貌逐漸脫穎於國內外藝術舞台。

果凍時代,品種繁多,生態變異。果凍人在孤寂中自由,孤寂是時代造成的又反噬其自身,互相糾纏以至於自閉,卻也因為如此,而在自我的空間中無拘無束。他們無比開放也極重自我,在天地無比廣闊的時代中,什麼都是自然的,都是可以嘗試的,都是不難接受的,而自我是必須具備的,雖然常常反而被商業文化淹沒。他們還在要求純粹的同時透明,不矯揉造作,也沒有歷史的背負。

果凍人們一面要求擺脫前輩對自己的期待,卻又缺乏修煉的參照物,外界刺激性資訊的紛擾更令人迷失。這些都導致了果凍一代為了抗拒塑造而形成的緊張。但同時他們生活得很純粹。在多元的當代文化語境中,堅定的自我、純粹的心態都有助於找到適合個人風格的表現切入點。有一些人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視野和語言型態。

果凍時代將是人類超自我內心切近過程中必然經歷的時代。它的浮躁是人類自身的,它的創造也是人類自身的。

他們就是這個時代。

果凍時代,沒有極限。

撰於二○○七年中秋曉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