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藝術史學,老師開門見山的帶大家討論康德the critique of judgment中的美學部份,順便直接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來當作研究範例。


美感經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經驗,在康德的定義裡它既不屬於純粹理性也不屬於實踐理性(雖然我實在是不懂這兩個東西是啥,只是在課堂粗略的聽了),可以說是第三個範疇。純粹理性是指有超越性,但是因為美感經驗必須要人實際去看,藝術品一定要有實際的形式,所以不符合純粹理性的modality。而美能夠使人行善嗎?善屬於實踐理性的範疇,但美本身並沒有interest(我不知道怎麼翻譯好耶),所以也不屬於實踐理性。


而美到底是什麼呢?你說這樣東西很美但我並不覺得,那這樣東西還算的上是美嗎?康德說這樣的東西只能被稱作agreeable,而beautiful應該要是眾人都同意才能算。這一點我可以理解。但眾人都同意就一定都是美嗎?上流階級擁有財富主導了整個社會的時尚潮流,可是他們的品味就代表了社會整體嗎?那麼沒有錢的人買不起奢侈品沒有選擇就一定沒有品味嗎?還是他們是沒有機會擁有品味?弔詭的地方在於"共感common sense"這個概念上。


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取得眾人對美的共識,像是某藝術品符合下列某幾項條件的話就可以稱的上是美?這樣做也很奇怪,因為一個物品帶給你美的感覺是在那一個瞬間,是一種近乎直覺般的認為,或者是那物品的樣子在你的腦海裡久久不能散去般的餘韻,並不是你經過思考以後才覺得它美。"美"應該不是經由分析以後產生的。



老師秀出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問我們覺得它美不美。全班一半的人覺得美,另一半則否。老師又問覺得這幅畫美的人,妳喜歡這幅畫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是配色很好,構圖很均衡,有景深,眼睛在這幅畫上瀏覽的時候覺得很舒服....。但是配色好就是美嗎?構圖很均衡就是美的理由嗎?


有人不覺得他美,或者不覺得它符合康德對美的定義。因為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作本身的敘事性很強,畫面裡的人物又很多,故事太多需要理解,反而阻礙了直接欣賞畫作的美。如果是一個從來都沒有聽過耶穌和他門徒故事的人看這幅畫也會覺得美嗎?還是會覺得這裡面的人們表情好多,好難知道畫家到底想表達些什麼而感受不到美?


我也被問了,我說這幅畫對我來說很吃力。首先我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看起,從上面的裝飾,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看這一群人?我每次看畫都很沒原則的,可能就是從正中間開始看起,那接下來要看哪裡呢?真的是習得無助感,我完全就是無法整理出整張畫的架構。所以畫家費盡心思的構圖在我這笨蛋眼裡還真的是浪費了>"<

所以我對這幅畫根本就是無助的感覺阿。又怎麼會感受到愉悅或美呢。


幸好我沒有決定念藝術史研究所,不然我應該會崩潰吧>"<
去英國的時候天天逛博物館逛到有點怕,因為腦子裡根本塞不下那麼多畫作,常常需要逃出來呼吸。
真正能感動我的畫作並不多,即使是非常有名的畫家,他的繪畫技巧多麼高超,構圖安排多麼精緻,我卻仍然呆立於前。可能了解更多的構圖原理或者圖像符號學會有助於你看懂一幅畫,但這幅畫本身有沒有電到你,好像還是另一回事。



所以到底什麼是"美"呢?


(順帶一提,西方畫通常適合從左往右看,因為書寫方向的緣故,畫家也會如此安排整個畫面的結構與敘事順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