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還是因為各種原因看了他不少作品。


國中全班為了英語話劇,改編他的"遇見百分之百的女孩"搞的七葷八素;我已經忘了小說內容是什麼,只記得當時看了非常不能進入狀況;而且最後竟莫名奇妙加入了藍色生死戀的元素,整個就非常好笑。


高二的時候國文老師開讀書會,讀他的"海邊的卡夫卡",頓時全班流行講"烏鴉"這個詞,或者預示之類的東西。

還接著看了挪威的森林,沒辦法好像身邊有不少村上春樹迷推薦,加上買的時候的包裝上面寫說風靡全日本之類的話(我忘了),於是也買來翻翻;但看完感到一片茫然,因為那裡面講的愛情並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種;我唯一喜歡的是那個療養院的氛圍。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還蠻好看的,可能是因為喜歡女主角吧;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場景設定讓我很喜歡,腦子裡一直想著那白色的獸。


至於黑暗之後,那我真的是完全看不懂了,而且也不想思考或裝懂XD

不過電影"村上春樹之東尼瀧谷"拍的很不賴,而且男主角的想法也在我可理解的範圍之內;順帶一提宮澤理惠的演技不錯呦。





倒是前陣子拿起來翻了一下但還沒看完的遊記,遠方的鼓聲,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看他形容希臘,比喻用的有聲有色,整個腦袋裡的畫面都活了起來,裡面描述他遇到的希臘人感覺也比他筆下小說的主角正常的多XD義大利也被形容成一個很有趣又有點荒謬性格的地方。


還有前天去看金馬影展"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但英文翻譯是all god's children can dance,哪一個意思才是日文的原意呢?)看完電影我進書店翻了原作,短短的只有十幾頁的小說。

場景從東京搬到加州,主角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住在加州的韓國城,自我認同卻是美國人,這倒是多出來的設定。但我覺得電影拍的很好,把小說裡那描寫的很幽微的孤獨感用畫面運鏡一幕一幕堆疊出來。文字的感覺好像沒有影像強烈。




村上好像很喜歡寫自我追尋與孤獨感之類的題材,像海邊的卡夫卡、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都算是吧。沒有不喜歡這樣的題材,但是他筆下的那個男主角的行為總是讓我看著覺得很苦惱。我不是男生沒有某些問題,沒有伊底帕斯情結----對於一些自我追尋透過性的形式來表達讓我非常不能理解。為何一定要這樣設定?不只是村上春樹,還有不少男作家都是;靈山也算是有用到這種技巧吧。


如果不是這樣的形式,我想我會對"喉嚨就像舊皮革般的乾渴"這種形容方式配服到五體投地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