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忘記開始看陳玉慧的作品是為什麼,是什麼時候?只記得大概是高三吧。
本來不喜歡看散文,在翻了“我不喜歡溫柔“之後覺得,心裡有什麼被喚醒的感覺,不過蒼白的時光,只剩下一行字的記錄,當時的心境已忘。

最近才又看了她的新作品,得知她有個德國丈夫,也看了明夏的作品,裡面帶著一種簡約,明快切割的步調,還挺喜歡。
而“德國時間“這本書則是記錄著現代德國的變遷,一個國家的改變是世界的縮影,但還加上德國自身特有的歷史文化,納粹。

第一部的標題是“狂潮“。
看看文章們的標題,“高爾夫世代“、“狂飆的一代來了“、“沒性趣“、“原來最愛的人是自己“。
這個現代,走過了一切的可能,當想的到的選擇都揮霍了,接下來的我們該怎麼走?世界大戰已經兩回,反戰思潮也已維持許久,六零年代的嬰兒潮現在是這個社會的中堅份子,他們的子女(也就是我們)正逐漸佔領父祖的的舞台,也就是高爾夫世代。最好的年代卻不是現在,煙花綻放後的滿天煙霧是我們要承擔,一半來自於上一輩,剩下的,要問自己。
三十歲的人群不相信婚姻與愛情,性開放不代表一種反叛而是常態,在忠誠與自由之間擺盪,誰都有身體和心靈的自主權,但我們拿著這昂貴的籌碼找不到買家,乾脆當個守財奴誰都不給,只要愛自己就已足夠,反正這世界人口已經過多,最好不要再製造負擔。所以我們不婚、不生,選擇一輩子談戀愛,不只要自己愛自己,還要別人仰慕我。可自戀就像是把水注進黑洞,永遠不會滿,這是無法解決的空虛,卻鮮有人勘破一切。最基本的人群組成形態已經被破壞,我也困惑著接下來要怎麼應變?要怎麼樣才能夠感到自己是有歸屬但同時也是自由的呢?人唯一的限制其實是自己的意識形態。


第二部的標題是“現象“。
“竟然讓黑人來送信!“、“芳心俱樂部如何繳稅?“、“一份可以改變德國的報紙“、“魚不要腳踏車“...
所有的當代議題,都可以持續爭辯到無限以後也不會有一個普世能接受的答案。就算先進國家的教育普及程度再高,對種族的歧視仍舊存在。妓女的地位也許提升,這個行業卻有其特殊性,怎麼能用和其他職業一樣的方式抽稅?而妓女牛郎這種行業本來就是在道德層面上備受爭議的問題,雖然這是個性開放的年代,身體也可以當成商品一樣的出售。只要你堅持身體與心靈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性與愛本來就不該劃上等號,那麼你想這樣致富也無可厚非。(只是我深深的覺得這種態度其實和性冷感也沒啥差別,從來短暫的刺激與快樂對我而言都是虛幻不實的)
人們生性容易接受簡單聳動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比教會吸引人的注意力,深刻的事物需要花費心力思考,老是被這個世界多如山的資訊轟炸,我也會只想要接收不用腦袋的故事,或者換個角度說,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走進我們的腦袋,但是隨即他們也在隔夜逸散在神經元的末端。


第三部則是“焦點“。
“愛上希特勒的女人“、“當了英雄卻立刻失業“、“人人都是希特勒“....
這裡主要敘述的是德國自身的歷史,暫不多述。


第四部,“現場“。
“林登保用歌詞統一了德國“、“電影一百歲了“、“所謂台灣氣質“、“最美的東西最令人痛“、“你要走到哪裡?“.....
這裡還提到了台灣目前的外交困境。雲門舞集在國外演出總是大受好評,這是台灣人的驕傲。我們的故宮文物世界知名,可政府政策是去中國化,大家聽到中國想到是對岸的領導人,世界的焦點現在擺在那十三億人口。我們是什麼?我們的認同該怎麼辦?我們該怎麼向別人稱呼自己,才能讓別人了解我們?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可能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歷史怎麼寫給了現在哪些包袱,所以也無法解套。


走到了“諸神的黃昏“的年代,我們該怎麼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