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了一陣子英文課,乖乖的晚上蹲補習班。
其實上課很好玩,像是在上國高中教材的感覺。每次reading或者listening的文章都極具知識性,像是之前提過的茶與工業革命,有一篇提到劍橋的教授說,工業革命和喝茶有關!!!
推論大概如下:
喝茶、酒裡面有某些成份可以抵禦病菌---死亡率降低,人口成長---工業革命,
讀歷史本行的人應該會很不以為然吧!這什麼推論!


今天上課寫的題目竟然是普心課本裡面的sternberg所提出“愛的三角元素“理論以及依戀理論attachment.
完整的愛的三角元素包括:intimacy, passion, commitment/promise。至於你現在所處的關係是怎樣的三角分配呢?請自己想想喔(笑)最好的形式就是三邊都平等,否則很容易失衡的,不過這也只是心理學家的想法,能不能真的用到現實生活,大概需要跑一下統計吧...

還有上過電話的發明、人造語言Espernato、考古學家在木乃伊身上發現有美洲大陸的作物---煙草的推翻歷史大爭論,姑且不論文章內容是真是假,總是個新鮮的話題呢。消費者心理學調查顧客等待回復的等待鈴聲該怎麼樣好?商業界的資訊也是有,像是管理基層的方法、團隊合作的文章讀起來也不會太枯燥。





有一天的討論是關於媒體,“你認為媒體會形塑社會價值觀嗎?這樣是好或壞?“
記者姊姊非常捍衛自己的工作專業,認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為社會大眾選擇適當的新聞。另外一個也是記者熟女說到很多新聞業者都不是科班出身,他們可能是中文系的、經濟系的,因為有著好文筆或是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仗著“會說故事“走這行,卻缺乏真正的新聞專業訓練,何謂客觀的陳述事實與報導。
----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個好記者。(那請問被我們罵的那群記者在哪呢?)

接著又說到電視上為何衝斥著撒狗血、沒營養的新聞?Paul問我們是不是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被報導但我們忽略了?全班頓時啞然。
後來想了環保議題、窮困家庭付不起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原住民議題。
為什麼這些議題會被忽略呢?
姊姊回答“因為大眾想要看到的是娛樂,不是無聊的統計數字,所以記者們在電視前為觀眾們說了一個又一個被加油添醋到失真的故事。“


姊姊們伶俐地說了最近新聞頭條的某大學教授虐待自己妻小的事件。Paul一聽就立刻問“我怎麼沒有看到?哪時候的?“
被姊姊們將了一軍,“你不是說我們應該要關心像是環保之類的議題嗎?怎麼會這麼想要知道這回事﹖“
Paul回答“我只是好奇想要知道,我不喜歡這樣的悲慘事情。“
“那你知道要幹嘛呢?學會怎麼虐待你的妻女嗎?“
Paul就回答的有點勉強了。“因為要警惕自己阿!這種報導不是會附加一些統計數字,說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有家暴問題?“
“可是你會想要知道嗎?大家都只注意故事,沒有人會在意那些數字阿!“姊姊漂亮的反擊回去。






下一篇文章Paul先給我們一張現下美國流行的娃娃圖,她們名叫Bratz,在英文的意思裡,brat代表的是nauty girl,淘氣愛玩的女孩。
這些小主角們身穿清涼辣妹裝,比基尼配低腰褲,突起自己的豐唇(應該是野田妹的章魚嘴吧XD)現今成為美國小學女生的偶像。
(雖然她們是不同膚色,但其實每個人的眼睛和五官身材都一樣)
她們的故事被搬上大螢幕,周邊商品應有盡有,連Paul自己也買了一個Bratz的鬧鐘當裝飾。
要問的問題是,“請問你會給你的女兒買一個Bratz娃娃嗎?“我回答不會。


文章裡提到美國有許多家長反彈,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擁有這樣的娃娃,更害怕她們把自己打扮成這付德行,活脫脫引起人家性犯罪的對象。
隔壁的熟女姊姊第一眼看到圖片,就說“我想要變成她!!!“接著又說她會買一個娃娃給自己的女兒,再買一個給自己。會不會擔心自己的女兒被物化?她說她如果打扮成Bratz那樣的話會開心沒什麼不可以,她可以擁有Bratz的外表,聰明的腦袋。(乾脆說她喜歡瑞斯維思朋的金髮尤物吧!)
可以去東區走一走阿,路上過半數的女生都是Bratz喔,姊姊們就是在東區裡生活的人不是?難怪有那樣的想法。

有身材的女人極力想要擺脫胸大無腦的刻板印象,身材還不夠好的女人拼命向影視女星看齊減肥只為了塞進那些小小的衣服,這是為了什麼?
以前的想法是,因為她們不喜歡自己的身體,所以才要這樣對待自己(像虐待),可是透過她們的言談,感覺上不完全是這樣。
很矛盾的現象,知道自己不夠好所以追求,卻又覺得這樣的自己很美麗(哪門子的想法阿....我不懂),這樣是真的喜歡自己愛自己的身體嗎?這段實在很難解釋(社會觀察不夠詳細)

同學的意見是,米蘭昆德拉的意見是:現代人試圖對抗媚俗,卻落入另一種媚俗。




昨天上的作文,題目是“科技帶給人幸福嗎?“(大概意思啦)

先不論工業革命為人類的生活和環境帶來了多少衝擊,至少現代科技像手機和網路的興起是大大地影響了這十年的生活。小學的時候我們沒有手機,而現在有些人還不只擁有一隻手機。

Paul問大家手機帶給我們幸福嗎?上次就有很多看法的記者姊姊說,有了手機,和人約見面遲到比較不會那麼不好意思。
但相對地,我們也開始不準時(我承認我也是....真抱歉>"<我會改進),因此這項事情從基本要求變成了美德或是難能可見的傻氣特質。

Paul自己沒有手機。他說他和一個學生約見面,說好四點半就是四點半,逾時他可是不候的。這樣很好,他說。
"if we don't have problem, we don't have to communicate."一句話,說出來手機存在之必要性,它帶給我們方便也帶給我們複雜。

因為手機,我們常感到自己失去自由(也許是對忙人來說?)
如果關機或者轉接語音信箱會讓人覺得你是故意不接電話的,這有時很傷人,這反而比沒有手機的時候想出門就出門還要不自由。而找人真的會比較好找嗎?拒接電話是常做的事。

於是Paul指著記者姊姊,說她很依賴,我笑了....
記者姊姊辯解,說溝通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有生活上點滴的分享。可是這點我覺得很好反駁喔....回家講不行嗎?用寫的不行嗎?非要用講的嗎?
(雖然有時我也會暴走想要打電話,這大概是男友和朋友的義務吧哈哈)

Paul說他很喜歡亞洲的僧侶,覺得他們活的平靜自在沒有困擾。
所以只要活的簡單就好,何必拿支手機自尋煩惱呢?

馮小剛有部電影(也是小說)叫做“手機“,
內容就是在說一個男人包二奶,都淨用著手機連絡,有天情婦就把自己和男人的裸照寄到男人的手機裡,且正好手機不在男人身邊,而是在家....(劇情我有點忘了)。

想想真的很辛苦,有了手機男女朋友就要互相查勤看有沒有外遇,偷吃的要常常做立刻刪除的行為,人和人越來越不能互相信任。




很有趣的英文課呢,我很喜歡Pau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