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 F, Skinner先生(1904~1990),上一世紀最家喻戶曉的美國心理學家。


他出生於Pennsylvania,大學時代在Hamilton College主修英國文學,想成為一個詩人,還寫了三個短故事寄給當時的美國詩人Robert Forst,得到鼓勵的回應。但畢業以後他花了一年時間嘗試寫作,發現自己當時的生活實在是沒什麼好寫的。


在紐約Greenwich College居住的時候,他閱讀了巴夫洛夫的Condtional Reflexes,還有Bertrand Russell對Watson的評論文章,引起了B. F, Skinner對行為主義的興趣。


雖然B. F, Skinner先生他沒有修過心理學的課,但他對這個學科很有興趣,於是申請了哈佛的研究所就讀。他說自己轉換跑道的理由是:
"A writer might portray human behavior accurately, but he did not therefore understand it. I was to remain interested in human behavior, but the literary method had failed me; I would turn to the scientific." (Skinner, 1967, p.395)


B. F, Skinner先生對動物的行為很感興趣,他試圖不以神經系統的運作來解釋動物的行為。(這和巴夫洛夫不一樣喔)在哈佛的時光,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1.當你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去認真學習、研究這件事情(study it)

2.有些研究方法是比較簡單的。一套機械裝備能夠讓你的研究更輕鬆順利

3.有些人就是比較幸運。

4.有一小塊配件壞掉了。這顯示出了問題,但同時也可以----

5.發現新事物!

(B. F, Skinner先生的想法真的很有趣耶。)


當B. F, Skinner先生在實驗室設計情境操弄動物,他相信不需要用特殊的學習理論(例如巴夫洛夫的制約理論)就可以解釋行為。但他也戲稱自己:在做這些實驗的同時,他也被這些動物給制約了!因為動物一但做出了他想要的行為,他就得給予這些動物食物當作獎賞。


最備受爭議的事情是,B. F, Skinner先生把他的女兒也放在實驗室像是對待動物般的撫養。在適當的時機利用鼓勵或獎賞去強化正確的行為,利用懲罰削弱錯誤的行為。大多數人應該會覺得他的女兒很可憐,但他的女兒說道:
“我覺得這樣很好,我的父親給了我一個非常穩定的世界。“
畢竟在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不像實驗室裡有規則可循,幼小的心靈若是遭受太多不可避免的傷害,難免會有習得無助感......


雖然B. F, Skinner先生和行為主義在後來遭到不少批評,成為一個評價兩極的學派,有人認為行為主義的想法抹煞了人的“自由意志“,但在實際生活上,行為主義可以說是幾乎滲透了我們的一舉一動。想想小時候真的會為了賺零用錢而洗碗,訓練小孩使用行為主義好像真的很有效。


我想這個想法最大的弱點在於他把人性過於化約了,把這世界過於簡化。真實世界永遠不可能像一塵不染的實驗室讓你一次操弄一個變項去執行一件事情,也無法跑統計。想想那些複雜的情感行為,像是愛、恨與喜歡,為什麼會有愛恨交織,我們是因為備置約了才愛上一個人嗎?也許習慣可以這樣養成,但僅僅一個習慣就是全部嗎?把我和我最討厭的人關在一起我就會慢慢被制約喜歡上他嗎?


那麼B. F, Skinner先生又是被什麼東西給操弄了來研究心裡學呢?可惜他不能回答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eu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