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這篇講的和上一篇有點不太一樣,不是純粹的早餐店研究了(還有其他食物項目加入),而是對我家附近社區一種小小的感傷。從2009年開始長期待在國外以上,每一次回到家裡,都會覺得哪裡好像變了,是一時之間的不適應,需要時間喚起那些熟悉的場景?還是真的有所改變?總是無解的疑惑。
但這一次回來到現在近10個月的時間,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具體真實的變化。像是有些店收了,有些店換人了...這些看似沒什麼特別的變化,卻真實地改變生活的情緒,畢竟家裡附近的小吃攤和麥當勞不一樣,在速食店不管和哪個店員點餐,薯條就是薯條,炸雞就是炸雞,不會因為人和地點有所不同(基本上全世界的星巴克拿鐵都是一樣味道),但小吃裡就是多了一種人情味的成分在,拿掉了,就少了個味道。
像是本來生意很好的蚵仔麵線攤,搬到附近比較大的店面,雇了年輕助手幫忙以後,舅舅就不再喜歡去吃那攤麵線,因為他覺得就是少了一種傳統道地的味道。但配方、作法其實都是一樣的阿,到底不見的東西是什麼?或許就是那虛無飄渺的古法精神吧。
而隔壁的四神湯和桶仔米糕,自從他的餐車推到斜對面賣之後,我好像就沒有買過了;到底為什麼我不再光顧,自己這個當客人的也很納悶。(老闆也沒換阿!)爸爸最愛的肉羹麵,這幾年真的是沒有買過了,老闆退休換成第二代和媳婦掌廚,再找了他人一起經營,但生意好像越來越清淡。
我不懂,是自己嘴巴刁了還是怎麼回事,記憶中的美味,好像無法再重現了,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食物。
我曾經覺得記憶力很好的、宛如大老闆秘書般的早餐店老闆娘已經不做很久了(不知是換工作了還是帶小孩去了?),換了人手做,三明治味道還是差不多,但我隱約感覺到好像生意差了那麼一些。我很想念那位個子小小但實在精明能幹的老闆娘。同一間店面兼做晚上生意的老闆先生的炸雞攤收掉了,妹妹的飲料鋪換成了年輕人開的義大利麵,生意倒是越做越旺,人手越來越多,很受小朋友歡迎。
早餐店斜對面騎樓下的阿婆乾麵我很喜歡,但最近也收掉了。有天我在買一攤很喜歡的炒飯,聽到廚師老闆娘和常客在討論阿婆的攤子,他們說會收的原因,一是租金太貴,二是口味不對,三是人手不對。原來是這樣。而賣炒飯的攤子也從禮拜一公休變成禮拜一和五都休息,因為炒菜的職業病太嚴重了...
而我猜另外一家我們家很喜歡的小吃店在今年年初吹起熄燈號大概也是類似原因吧。這些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店,如果沒有新人來傳承接棒煮下去的話,煮的人老了累了做不了這些辛勞的事,也只能關門讓饕客感傷。
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舊店關門新店又開。像是這兩三年在祖師廟口新開的碗粿與魯肉飯,一躍成為我家晚餐常見菜色,滷蛋豆干焢肉都滷的很入味,不輸給以前常吃的小吃攤,生意蒸蒸日上。舊店也可以換個菜色捲土重來,但能否留住客人,則是未知。像是以前常吃的魷魚羹攤現在不賣羹湯了,改賣豚骨高湯拉麵,我傷心的再也沒有買過新口味,口腔固執的停留在過去的時光裡。
而我曾經最喜歡的西門町早餐店,燻雞蛋三明治會加番茄醬生菜玉米,鮪魚蛋土司會加葡萄乾,份量很豪華的那間,生意興盛有過之而無不及,三度裝潢甚至還有了日文menu。但是早已不復以往悠閒的情調,沒有了CD音響也沒有柯波拉大導演的書,桌上被翻得亂七八糟的蘋果日報取代。
就是這種生活裡瑣碎、看起來好像不怎麼重要的變化,讓人感受到時間的無情阿。
我感傷於那些老店的不復存在,但也無可奈何,總不能要求小吃攤老闆日復一日地做到老還不能退休,他有權力享餘生清福;而像這樣的小店也不見得能轉型成真正的標準作業流程或是擴大成加盟連鎖店,那樣很容易就會味道盡失...
於是,記憶裡的味道,就一點一滴地散佚在過去裡了。
- Mar 21 Wed 2012 01:10
早餐店研究(2)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