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天去了英國遊學一趟,上課之餘在英倫島上觀光遊歷,去了不少博物館參觀,英國的博物館不僅文物豐富,說明專業,建築饒富特色,附帶的教育活動也很多元,留給我相當美好愉快的記憶。
逛英國博物館最大的好處是,公營博物館不收門票錢,採自由樂捐制,只有特展要收費。這是前任首相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任期1997~2007)執政時期訂定的政策,帶來更多的觀眾和經濟效益。現在博物館可以說是英國觀光事業及文創產業的重要角色之一,憑著豐富悠久的收藏歷史,不僅是歐洲藝術作品及歷史文物,也有為數不少的亞洲或其他文明的文物都在這裡,來英國的人幾乎一定會到博物館朝聖,不僅是了解英國歷史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了解人類文明。
但也因為免入場費的緣故,夏天的博物館都被觀光客佔據了,一整群遊學團的、攜伴自助旅行的無不來博物館「逛」一下,感覺好像在逛百貨公司。有部分的展品可以照相,快門喀嚓聲與人聲此起彼落的充滿了整間陳列室;有些藝術系學生或工作坊學員就在名畫前臨摹或速寫;假日有博物館人員裝扮成古羅馬戰士和遊客合照… 各式各樣的活動讓所有人不論是以什麼理由來參觀,都可以找到在博物館裡遊覽的樂趣。不像以前嚴肅地像上教堂做禮拜一樣的進來這文明的殿堂,現在的博物館一反以往標榜文明開化一副高不可攀的姿態,親切地歡迎大小朋友都進來走走看看。
大英博物館的玻璃屋頂可是有名的!
展覽的解說牌做的很清楚,讓觀者知道這些文物是怎麼出土的,還有歷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如何試圖還原當時的場景,文物不僅僅是代表過去的物質證明,而是包含了現代努力的成果。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萬神廟還原樣和雕像還原過程的影片真是佩服不已,運用現代視覺科技來呈現非常眩目,看似兩個極端的科技與人文在這裡結合的完美無缺。因為大部分博物館的藏品很多,一時半刻是看不完的;大多數館方會印製有標示重點收藏(highlights)的傳單,讓趕時間的人可以更有效率的看到自己想看的大作,於是不少遊客像是參加尋寶比賽般的找第幾畫室,急急忙忙的穿梭在各個通道間。
光是入口看起來就很精雕細琢的自然史博物館的牆壁
而博物館附設的賣店和咖啡廳,也變成一大特色。精美的明信片、專業的展覽手冊、精心設計的海報馬克杯等等,都在呼喚著參觀的遊客將他們帶回家點綴生活作為一種紀念。記得當時參觀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時,導覽員不忘向我們推銷一樓大廳旁的賣店,裡面有為數眾多的藝術書籍,分類清楚齊全專業,到後來逛賣店的時間可能比看展還要久。累的時候到展區旁邊的咖啡廳,點一杯咖啡坐下來歇歇腿再上路,或者直接點份沙拉在博物館裡解決午餐也是稀鬆平常的事。而泰德現代美術館樓上的餐廳,週末晚上搖身一變就成了酒吧,讓倫敦都會的男男女女在這裡社交的同時還有泰晤士河的景致相伴。英國的博物館擺脫了死氣沈沈的學術印象,是個有活力而且融入人們生活的角色。
tate modern的商店,裡面不只販賣展覽相關產品,還有非常完整的攝影、藝術史、理論、繪畫、雕塑等等的書籍或畫冊!
《角色變化》
但在最早的時候,博物館並不是像現代這樣知性與娛樂兼具的公共場所。一開始私人收藏珍奇古玩的陳列室(cabinets of curiousities),成為國家級不對外開放的珍藏機構,再發展成人人都可以走進來大開眼界的場所也經過了漫長的演進。博物館這個人類存放記憶的地方,也有自己的歷史。而這樣的改變意味著什麼?可能參觀的時候我們沒有仔細想過吧。
博物館的起源來自於富有人家或王宮貴族的收藏,通常是四處蒐羅來的稀有物品,而展示行為表現了收藏者的財富與地位,意在讓觀眾感到驚奇眩目,但這奇珍異寶陳列館主要還是私人性質。直到十八世紀向大眾開放的博物館隨著啟蒙運動才大量出現,但當時的「大眾」(public)也僅於中上層社會階級而且限制重重,譬如想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人必須申請許可才能參觀,真正開放給所有人是十九世紀以後的事情。此時博物館的意義有所改變,它不再只是收藏展示珍奇古玩的私人場所,而是肩負文明開化,增進社會大眾知識水平的教育機構;當時的知識份子相信透過觀賞博物館裡的藏物,可以陶冶心靈增加智識,於是博物館成為一個官方及學術界向下層社會宣揚文化的媒介。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公營博物館的經營方向因政府政策與社會情勢改變,進而標榜是一傳承人類文化遺產,屬於大眾的機構。博物館的角色也轉變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機制之一,態度轉而積極向觀眾靠攏,以觀眾為中心的概念形塑了現代博物館的親民面貌。
Tate Modern,巨大的入口,有個長長的斜坡
《被選擇的歷史》
無論博物館對於觀眾的態度怎麼樣改變,博物館作為一個展示歷史文明的櫥窗,有其選擇歷史敘述的方式。物件本身不會言語,要仰賴文字的輔助和順序的編排以組織一完整的敘述脈絡。什麼樣的文物會被放進來,和種觀點的文字是觀眾解讀歷史的線索。 在博物館裡,時間與空間被壓縮並置在這好像很寬敞但其實相當擁擠的展示空間裡。輕輕走個幾步,觀者就從埃及跨到希臘,從史前時代飛躍到十八世紀,真是不得不驚嘆於博物館創造時空之旅的神奇功能,不費什麼力氣我們就將這些歷史一覽無遺。
但相對地,把歷史濃縮成如此幾段文字和幾項文物,被忽略的總是比說出來的多太多。當不論來自於何時何地的文物都放置在玻璃櫃裡,只剩下簡短幾句說明,因為脫離了原本被使用的情境,出土的文物失去本來的用途,在沒有脈絡可以依靠的狀況下,如此稀少的線索究竟能帶給觀者多少想像值得商榷。博物館的敘事能力,就是在這種時候影響了觀眾的認知,決定了哪些該被留下,在後世人的記憶當中會呈現什麼樣的色彩,同時也建立了博物館自己的形象。
National Gallery 前的加拉法特廣場,平常人就不少。
《歷史公案》
像是大英博物館,一個標榜收藏了全人類各個文明的百科全書式博物館,世界七大洲,從幾萬年前開始到現在的文物這裡都有, 一個禮拜還看不完。參觀的時候,因為對希臘羅馬雕塑的興趣,挑了古希臘文化的展間看,展間裡有帕德嫩廟(Parthenon)的模擬復原貌。 帕德嫩神廟本來是雅典人獻給他們的護城女神雅典娜(Athena)的神廟,但在西元五百年的時候被改建成教堂而遭到首次的破壞。之後1687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當成儲藏火藥庫,不幸被威尼斯軍隊的砲火擊中而爆炸,造成了永久的損害,考古學家都認為這些原來依附在建築上的浮雕等等無法再組合回去。西元1801~1805年英國駐鄂圖曼帝國大使埃爾金伯爵湯瑪斯‧布魯斯(Lord Elgin)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同意下(當時希臘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地),搬運走了大量的雕像殘骸以及還在建築上的雕塑,運回倫敦並且建議大英博物館購買他的收藏,這就是現今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文物,又稱為Elgin's marble。
萬神殿的雕像
這件行為至今仍備受爭議,希臘政府以歷史理由屢屢向英國要求歸還,並成立衛城博物館(Acropolis Museum)專門負責收藏保護古典希臘文化,但希臘與英國政府及館方的交涉始終未果。而大英博物館對這件事情所持的立場是,館方為致力於成為一個介紹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場所,他們收集所有的古文明起源之文物,同時也覺得自己有這個辦法保護這些物件,並且將他們展現於世人的眼前。不論是亞洲文物、非洲文物…他們都盡可能的收藏,更何況是古典希臘的遺物。希臘羅馬文化被視為歐洲歷史發展裡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哲學藝術文學等思想大放異彩的年代,把帕德嫩神殿裡的雕像殘骸留在英國某種程度上也是試圖證明英國的文化傳承之正統性。
某一座Parthenon的復原貌
不只希臘向大英博物館討回文物,埃及、奈及利亞等國也向英國討回以往因各式理由而落入英國的歷史文物。這一切都和歷史有關,不僅是英國,19世紀正是殖民主義大行其道的年代,歐洲各國無不致力於向外擴張自己的領地,發動戰爭征服別的國家,或者從戰敗國手中巧取豪奪金銀財寶和值錢的文物,歐洲各大博物館的著名館藏很多都是這個時期累積而來。在民族主義風潮興起,各殖民地紛紛宣告獨立以後開始向舊殖民母國討回文物,但少有歸還的事例。
感到人類的渺小,就算這些文明是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
這種歷史公案要怎麼解決可能還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我也無法說些什麼。但就一個參觀大英博物館的觀眾的我而言,看著那些殘缺不全的雕像的時候,自己感受到文明裡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貪婪。在當下我感受到歷史所揭示的荒謬:希臘文物擺在英國,像是一段被迫剝去原有脈絡的歷史敘述,但同時這樣的行為又證明了英國過去的歷史。
以下是我查到的大英博物館建造史
http://www.bentley.com.tw/story/building/british_museum.htm
《後記》
從2008年開始有機會去國外旅行求學,每到一個城市,總是不自覺地會把參觀博物館排進行程裡。在逐漸累積參觀的經驗以後,我開始對博物館本身感到好奇,所以涉獵博物館學的相關書籍。在閱讀的當下一邊和自身經驗對照,開始思考,到底我在博物館裡看到了什麼?我所看到的「歷史」,是站在誰的角度、對誰所說的?欲回答這問題必須追溯回博物館本身的歷史,甚至是博物館此概念的發源地──西方的歷史。
而回到所處的現代,雖然觀眾變成了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但其基礎功能仍然不變,博物館是一個收藏與展示物質的場所。決定選擇要列入館藏的物件,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和脈絡呈現給觀者,這些權力仍然屬於博物館專業人員。簡言之,觀眾雖然不再被定義為蒙昧欠缺教化的對象,仍是居於被動的狀態接收這些論述。加上現代博物館眾多的活動與行銷包裝,在歡樂的氣氛下,觀眾能否在參觀的同時察覺到這些論述代表的意識型態,是照單全收還是有所反思得端看個人吧。
National Gallery外面的廣場,有人在地上描繪中世紀畫作
- Nov 19 Sat 2011 10:47
我的英國博物館經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